转自章弘校友(政研90)微信朋友圈,经本人同意刊登
特别喜欢看日出的样子,她总是给人带来希冀。尽管不许出京的日子,昨天和今天不会有任何的不一样。
北京,晴,最高气温26度,最低气温14度,预报指数23,空气质量优异。
为期十天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告别仪式和葬礼均于北京时间昨天结束。全世界200个国家和地区派国家元首或其代表、政府首脑及王室高级成员赶赴伦敦,参加告别仪式和葬礼。全球45亿民众,通过各种媒介,观看了女王的葬礼。
尽管在从伦敦的视角来看,近东某国还存在着战事,两大阵营还在进行着热战。但女王的葬礼,依旧跨越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让东西方文化再度融合,在伦敦参与一场彰显大不列颠文明的典礼。女王生前就是和平与交往的象征,她的离去仍然给人类带来集合和团结,不知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位元首可以做到这一点?
十天来,上百万从英伦各地赶来的民众瞻仰了女王的灵柩。而排队等候的时间,竟然长达12-14个小时。然而人们身着黑色或深色殁服,静静地等候在街头,等待着轮到自己走近灵柩的那一刻。
一般在其他国家,凡与具有社会影响力人士的遗体告别之际,都是优先安排政治家和公务员施礼,并与家属握手。然后才是一般吊唁者进场,鞠躬致意。
然而在伦敦,除远道而来的外国政要,包括美国总统、法国总统、加拿大澳大利亚总理、日本天皇和中国副主席,会被特别安排在一个二层走廊上,向女王灵柩致敬。其他所有英国公民,无论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都需要排队等候,有序地进入摆放女王灵柩的西敏大厅,向女王做最后的告别。据报道,足坛巨星贝克汉姆,就是排了十三个小时的队,才得以向女王的灵柩致敬的。
19日,女王的灵柩由马车拉着,在伦敦街头巡回,向她最为熟悉的首都和子民们做最后的告别。
沿途数以百万计来自英伦三岛甚至世界各地的人们,或擦拭着泪水或鼓掌与女王告别。显而易见,女王是人民爱戴的元首。
年过七旬的查尔斯国王,一身戎装,率领着王室成员,迈着稳健的步伐,跟随在女王灵柩的后边。他走完了十几公里以上的全程,没有半点的疲惫和懈怠。
身着上红下黑戴着黑色高帽的皇家礼兵,走在灵柩的两边。军乐队一直在演奏庄严肃穆的进行曲,让巡回告别仪式,显得格外富于尊严。
在其他国家,除了乡村的葬礼还颇有仪式感以外。发生在首都的告别仪式都非常的简朴。围着遗体致辞,为离世者做盖棺定论,然后向遗体三鞠躬,再与家属安慰性握手,葬礼就结束了。
记忆中的北京,只有两次民众自发的十里长街相送。一次是1976年1月,周恩来的灵车经过长安街时,民众守候在冰冷的街头,与儒雅亲民的周氏告别。一次是1997年2月,邓小平的灵车从长安街驶过时,人们再次聚集在街头,感谢邓公给民众带来的好日子。
还有两次清明节,首都人民自发地在天安门广场悼念为自己所热爱的政治家。这两次悼念活动,日后都成为改变国家的政治命运的导火索。
看了女王的告别仪式,个人以为,葬礼还是要有些仪式感,才能显得一个国家比较有文化有传统和有威严?
伊丽莎白女王1986年10月来华访问,这也是英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中国。她的最后一站是广州,在那里,她和时任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一起,种下了一颗她从英国特意带来的红橡树。三十六年过去了,不知那颗红橡树长得怎么样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