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章弘校友(政研90)微信朋友圈,经本人同意刊登
昨天暴雨滂沱,带来了今天的凉爽和雨雾弥漫。
北京,多云,最高气温32度,最低气温25度,预报指数35,空气质量优异。
广州之行圆满结束后,一些朋友坦诚地表达了他们对新能源汽车的看法,比如是否存在着一拥而上,导致产能过剩,甚至会出现泡沫的现象?还有的朋友提出是否应该汲取共享单车的教训?
个人以为这些质疑和担忧都是客观的理性的,这些意见甚至批评都是宝贵的,值得洗耳恭听静心思考。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产销市场是不争的事实,但的确存在着一系列的隐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实际上已具备年产22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而去年实际产销只有350万辆,大约为产能的七分之一。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势头猛于去年,预计可以达到500万—600万辆,也仅仅是既有产能的四分之一而已。
月交付量能够持续达到10000辆以上的品牌,不足20家。每年都会有近四十个年产销量不足100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不得不退出市场,并从行业目录中被摘牌。
不能否认,在新能源汽车强势起步之初,各级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法规和措施予以支持,包括拿出真金白银予以补贴。许多不法商家窥见有机可乘,匆忙上马,拼凑车型,以骗取补贴。可惜补贴政策严丝合缝儿,环环入扣,没有批量生产和销售,根本拿不到补贴。于是,一大批新能源车企和品牌自行关张,从市场上销声匿迹。
还有一部分的确在认真开发新能源车型的企业,可惜把科研的焦点全部对准前卫的车载技术,而忘却了对市场需求的研发。于是,一大批看似新颖时尚的新能源汽车,即使花了大价钱做了市场推广也无人问津。还有的车款设计已经成型,样车试水失败只得胎死腹中。
这些并非个案的现象,导致人们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质疑,理所应当。不过市场是一把解剖刀,它可以起到去伪存真的作用。
对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是“伪环保”的争议,也不绝于耳。比如对于动力电池中电能来源的质疑,对于废旧电池如何回收的焦虑,个人以为这些思考都是客观的富于远见的。
不过也有另一种理念是否值得尊重?降碳减排不是中国独家追求的方向,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推出的实施目标,都是在2035年之前禁止生产燃油车或者汽车必须达到零排放。这些举措,实际上要比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即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产销总量的20%,要激进得多,严苛得多。
因此,即使动力电池的电能来自于煤炭原油发电,但是电动汽车要远比燃油车环保太多,对于降碳减排无疑做出了贡献。如此这般,可否让电动汽车先跑上一个时期?对于动力电池的回收和梯次再利用,目前各国各个相关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正在大力研发,估计不久的将来会有科学的解决办法出现。
至于新能源何时可以取代煤炭原油发电,那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也许无法操之过急?
而不再使用煤炭原油发电电能的氢能源和甲醇燃料已经问世,只是成本太高,暂时无法展开市场推广与普及。个人以为氢能源和甲醇绝对是次世代新能源的最佳选择,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它们所带来的新的历史性进步和变革。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当一个事业热火朝天突飞猛进之际,多一些理性和冷静的思考和声音绝对是一件好事。然而对于新能源新动力来说,也许我们应该把它放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看待,也许我们就可以接纳亦或是容忍并不完美的时代脚步了。
Comentários